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不一young的天大青年 | 陈心妍:把日子过成散文诗

2025-10-28


她,是辩论场上的思辨者

她,是骑行路上的记录者

更是用身心触摸文化的寻迹者


她,是陈心妍

一个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

用文字记录生命温度的文科生

在天津大学这片广阔的“平原”上

将每一次体验都变为与世界的深刻连接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世界

感受这份“不一young”的青春温度




陈心妍




中共预备党员

人文艺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

王学仲人文艺术教育基金

京津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控宣传知识辩论赛一等奖

天津市环保杯辩论赛一等奖

黄金联赛辩论赛北京赛区冠军

“春华杯”文学作品暨学术论文大赛二等奖

天津大学第十一届“海棠季”诵诗会学生组一等奖

天津大学“悦读之星”二等奖

天津大学社研会优秀学生干部

天津大学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天津东疆文旅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一起云支教优秀志愿者

五星级志愿者

天津大学三好学生

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辩论思辨:在求索的路上,遇见并肩的知音


“辩论带给我的,远不止赛场上的输赢。”


对于陈心妍而言,辩论场是一个独特的思维场域。这里固然崇尚胜利,但更吸引她的,是备赛过程中与伙伴们在楼道里的深夜论辩。为了准备“天津市环保杯”,她曾和好友抱着电脑坐在宿舍二楼的窗边,路过的同学都投来好奇的目光。“那不是辛苦,而是一种幸福,”她回忆道,“我们在一起啃下大量环保政策、区域协同发展的资料,那一刻的顿悟是:我们知道的太少,而要学的太多。”


正是在这种高浓度的思想碰撞中,她遇到了挚友。“辩手之间很容易建立深层链接,因为我们总在共同追问一个问题的本质。”在她看来,辩论最宝贵的收获,是一群愿意陪你一起“较真”的同行者,以及一种在任何场合都能清晰、自信表达自我的能力。


志愿服务:在陌生的门后,照见生命的信仰


“志愿服务的价值,在于那一刻真实的‘连接’。”





让陈心妍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对老党员的例行拜访。穿过曲折小径,映入眼帘的是种满鲜花的院落和整洁朴素的居所。台面上那本被经常翻阅的《毛泽东语录》,和老党员亲手缝制、绣着栩栩如生图案的鞋垫,深深触动了她。“他们的双手爬满褶皱,但眼神明亮,声音坚实。我看到了什么叫有信仰的生命力。”



这个瞬间,让她所做的志愿服务超越了任务本身。也是这种对“人”的深切关注,让她在“云支教”中,别出心裁地为孩子们设计《西游记》小剧本,引导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爱上阅读。“当孩子们争相评论‘孙悟空哪里做得对’时,我感受到文化共鸣带来的喜悦,无关年龄。”


文化寻迹:在非遗与古迹中,触碰活着的生命


作为一名文科生,陈心妍对文化有着天然的敏感。在山西岢岚县,她拜访了非遗传承人韦冬梅老师,第一次亲手体验剪纸。从剪出略带笨拙、“现代特色”的蝴蝶,到最终被老师夸奖“还挺像样”,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握手。“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剪纸,而是在还原祖辈关于幸福的期待。”



在北京故宫,当听到讲解员说“眼前每一件完美展品的背后,是无数被敲碎的瑕疵品”时,她深受震动:“我看到了极致技艺背后,那种让艺术以超越性美的姿态留存下来的严谨与牺牲


她喜欢余秋雨,因一句“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而豁然开朗。于她而言,文化是流动的河,而她愿做那个亲身体验、传递温度的记录者。



骑行写作:在流动的风景中,安放思考与诗意


“骑上车,风会带走烦恼,而灵感会随之而来。”




当课业和工作的压力席卷而至,陈心妍的“充电站”是一辆自行车。在她看来,骑行是一种动态的冥想。树影与云影掠过眼帘,街角与人群成为流动的风景。也正是在这放松的状态下,诗句和文段常不期而至。




她在十一届“海棠季”诵诗会征稿比赛中创作的《望海潮》,灵感便来源于面对敬业湖的静思;她在卫津路上有感而发写下的“乘风未去看河麓,悠悠过柳堤”,则是对平凡幸福的珍视。“文字是我生命的外化,” 她说,那些看似“流水账”的散文,记录的正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真实痕迹。

回顾大学时光,陈心妍觉得它像一片广阔的 “平原” :“四面八方都是通往风光的坦途。”在这片平原上,她大胆尝试了从未接触过的辩论,也骑上车去追寻拂过柳堤的风。重要的不是深耕一隅,而是尽情探索,让生活拥有更多精彩的可能性。


即将毕业,面对未来,她说心情“像刚来到大学一样,有困惑和迷茫”,但她坚信:“生活需要一些浪漫主义的勇气。” 生命的丰盛,就在于体验本身。



不一young的天大青年

在陈心妍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

用体验连接万物的成长路径


她以浪漫主义的勇气

在大学的平原上走往春山

也将带着这份力量

走向人生的下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