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日前,“20世纪天津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发生”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市写作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等地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
此次活动由市社科联、市写作学会主办,旨在发挥学科优势,为天津文化事业作贡献;总结城市文化发展经验,提炼文化特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建议;加强新时代中国书写研究,推动文化创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
主旨演讲中,与会者探索了文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天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天津城市文化建构等;圆桌论坛中,与会者畅谈高校创意写作和写作教育助力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等;四个分论坛上,与会者围绕“文献副刊:文献视角和多元进路”“天津印象:全球化与地方化”“他山之石:城市书写与时代场域”“历史回响: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等,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希望通过对天津城市文化的深入研究,为学术研究和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以人文学科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灵魂。
开幕式由天津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杨一丹主持。年会上举行了“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天津市写作学会理事单位”授牌仪式,由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向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授牌。
市写作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表示,在文旅产业深度发展的当下,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天津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文化品格的现代化大都市,具有拱卫京畿、山海连城、中西荟萃、工商汇聚等特点。全面梳理天津的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文化定位、凝练城市文化精神,进而制定具有引领意义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是提升天津城市治理水平、“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锡龙建议,成立专门的天津城市文化研究机构,依托高校建立城市文化研究中心;设立天津城市文化研究基金,鼓励专家学者研究天津文化;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深度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旅核心品牌,打造高品位、立体性的文旅资源。他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及后续研究,将天津城市文化研究推向更深入的层次,学者们能在更深度、更学理的层面总结、提炼天津城市文化特色,更好地为明确城市文化定位、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学术助力。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用源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体系的建设、沟通与写作类通识课程建设、写作实践和写作训练、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四个方面介绍了天津大学的“写作”版图:人文艺术学院设置了多层次的写作课程,包括写作、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等,注重实践环节和课程思政建设;筹建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硕士点的三个特色方向——科技创意写作、科普科幻写作、产业创意写作,依托天大工科优势,结合AI技术,探索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点建设的思考和规划。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黄桂元聚焦当代天津文学的蝉蜕与转型,从天津作家和作品出发,概述了天津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轨迹。他表示,天津作家群体从第一代演变到第二代、第三代,以蒋子龙、冯骥才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群体崛起后,年轻作家如张楚等充满潜力,这些作家被中国文坛坐标系所接纳,并形成了承前启后的多元文学格局。他认为,天津文学在自我突破和发展中充满机遇与挑战。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卢桢以《城市文学现代化叙事的主要维度》为题,探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城市文学发展与现代化叙事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文学这一视角,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变迁、文化身份构建、社会改革及城乡关系,强调城市文学在现代化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城市文学从表层化向具象化、心理化转变,同时怀旧书写和城市传记的兴起也丰富了城市现代化形象的表达。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振良分享了关于天津城市文化建构的宏观思考。通过近20年来在天津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他从历史学、民间认知和作家建构等不同角度重点探讨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强调了天津文化与北京、军事、运河、海洋、皇家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并通过自己整理的文献和实地考察,提出了天津历史上文化资源的核心线路,以及海河文化带、运河文化带、燕山文化带、蓟运河文化带、滨海文化带五个文化带的概念。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卫东教授以《1960年代初期黄秋耘的“孙犁论”》为题,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秋耘对孙犁作品及创作风格的深刻评论,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孙犁作品和艺术特色的独特价值。黄秋耘在文学批评“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艺术标准,对孙犁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认为孙犁的作品具有诗歌和音乐般的艺术魅力,能够打动人心,展现了孙犁将诗歌与小说融合的独特艺术特色。(天津日报记者 仇宇浩)